發掘故事

CHRONOLOGY

CHRONOLOGY

難波宮遺址自1954年開始進行發掘調查,已發現兩個時代重疊的宮殿遺址:日本飛鳥時代的前期難波宮(以下簡稱「前期」)和日本奈良時代的後期難波宮(以下簡稱「後期」),並取得了許多改寫日本古代史形象的學術成果。由於地處大阪市中心,遺址保存極其困難,但在作為調查核心的山根德太郎博士堅持不懈的保護運動下已取得成果,迄今為止已有約14.5公頃的遺址被指定為日本國家史蹟。在日本考古遺址中,
能夠在城市中心保存如此大面積的遺址,實屬罕見。

西元(年號)
重大事件
発掘/保存と活用

1913

(日本大正二年)

一戰前,在一個陸軍設施的施工現場採集到了日本奈良時代的瓦當,並於1916年介紹給學會。

原資料:大阪城天守閣所蔵

1954

(日本昭和二十九年)

繼前一年在法圓坂住宅建築工地發現鴟尾片之後,在該工地附近開始了首次發掘調查。

1957-68

(日本昭和
三十二-四十三年)

在內裏地區同時推進前期和後期的發掘調查。

1961

(日本昭和三十六年)

發現後期大極殿、大極殿後殿。

1962

(日本昭和三十七年)

計劃在後期大極殿遺址周圍建造一座國家合署辦公廳舍,並成立「難波宮遺址保護協會」,開展保護運動。

1964

(日本昭和三十九年)

後期大極殿院和內裏正殿一帶被指定為日本國家史蹟(第1次指定)。

1969

(日本昭和四十四年)

圍繞前期東側官衙地區的建設計劃進行遺址保存審判。 於1979年和解。

1970

(日本昭和四十五年)

後期大極殿的全面發掘調查。

1971-76

(日本昭和
四十六-五十一年)

後期大極殿院的史蹟整備。

1974

(日本昭和四十九年)

計畫變更為將穿越內裏地區的阪神高速公路高架降低至地面。
中樞部的遺址得以保存。

1976

(日本昭和五十一年)

內裏和朝堂院被追加指定為日本國家史蹟(第2次指定)。

1986

(日本昭和六十一年)

後期難波宮朝堂院的部分古蹟被追加指定為日本國家史蹟(第3次指定)。

1987

(日本昭和六十二年)

發現了前期內裏西側官衙、日本古墳時代的大規模倉庫群(法圓坂遺址)。開展保護運動。

1993

(日本平成五年)

發現前期宮城南門(「朱雀門」)。

1997

(日本平成九年)

在前期內裏西側官衙的西北方向發現了石砌水利設施。

1999

(日本平成十一年)

在宮殿區西北部的山谷中出土刻有「戊申年(日本大化4年=648年)」字樣的木簡。

公益財団法人
大阪府文化財センター提供
(原資料:大阪府教育委員会所蔵、大阪府指定文化財)

2001

(日本平成十三年)

隨著前期內裏西側官衙和日本古墳時代倉庫群的發現,被追加指定為日本國家史蹟(第4次指定)。史蹟更名為難波宮遺址及法圓坂遺址。大阪歷史博物館開館。

2005

(日本平成十七年)

朝堂院東邊部和內裏地區西部被追加指定為日本國家史蹟(第5次指定)。

20052006

(日本平成十七、
十八年)

在前期東側官衙地區東北部發現樓閣式建築。

2007

(日本平成十九年)

因上述成果,東側官衙地區東北部被追加指定為日本國家史蹟(第6次指定)。

2013

(日本平成二十五年)

前期東側官衙地區的南半部第7次指定為日本國家史蹟。

2022

(日本令和四年)

「難波宮遺址公園Park-PFI專案計畫」啟動。

2023

(日本令和五年)

確認前期內裏後殿更北邊還有新的區域存在。

株式会社島田絁E撮影

提供元記載の無い写真は一般財団法人大阪市文化財協会提供

難波宮遺址史蹟指定範圍與年份

PAGETOP